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资讯详情

黄楚平同志在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第四次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 2011-08-02 12:05:53 430 来源: 咸宁新闻网
 

为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提供有力保障

(2011年7月27日)

同志们:
  按照惯例,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座谈会,围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这个主题,解放思想,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深入讨论,既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梳理、总结,也是对下一段工作的再动员、再部署、再安排。这次座谈会是市委、市政府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第四次座谈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研究和部署新形势下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为开好这次座谈会,前段时间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从5月中下旬开始,市委、市政府组织三个学习考察团围绕科技、人才、教育工作,分别到福建、安徽、江西以及省内的武汉、孝感、荆门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在此期间,我还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党政代表团赴湖南、安徽、陕西学习考察活动,其他多位市领导也分别带队外出进行专题考察。回来后又结合实际,分六个专题调研组到各县市区、相关单位、企业等进行调查研究,召开了多个层次的调研座谈会,广泛听取各个方面意见。在认真调查研究、外出学习考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研究制订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保障战略加快推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和《咸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咸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咸宁市“十二五”科技规划纲要》,同时,正着手研究出台若干配套政策措施。从昨天到今天,我们又集中一天的时间,围绕如何抓好新形势下的教育、人才、科技工作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昨天下午,振鹤市长联系当前工作,就如何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两次重要讲话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好教育、科技、人才以及当前的经济工作,作了重要讲话。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提了很多好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会后要认真梳理并吸纳到《意见》中来。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教育是基础,科技是支撑,人才是保障
  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咸宁必须始终高举的旗帜,必须毫不动摇始终坚持的重大战略。这既是省委省政府对咸宁发展的科学定位,也是咸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十一五”时期,我们通过大力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咸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时期,我们更要进一步完善、发展这一战略,更加坚定不移地实施、推动这一战略,努力保持科学发展、持续跨越的势头,不断开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新局面。通过这几年对“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战略框架的不断完善、充实和发展,这一战略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逐步形成了以“五个一”为目标,以“五大战略”为核心,以“一主两副”、“五城两区”、“两带两轴”为抓手,以“七地一区”为重点内容,以“五个咸宁”为重要载体的战略体系。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是旗帜,是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五个一”目标是强市建设的具体目标、根本要求,包含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五大战略”包括工业崛起、旅游跨越、城乡统筹、生态持续、人才保障,是强市建设的核心战略、具体路径;“一主两副”、“五城两区”和“两带两轴”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是建设经济强市的战略重点。“一主两副”是支撑强市建设的骨架,三个重要增长极,通过加快发展市区这个主中心和赤壁、通山这两个副中心,辐射、带动咸宁全域经济加快发展;“五城两区”(即咸宁国际温泉生态旅游新城、开发区生态工业新城、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咸安滨湖新城、中部职教新城,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向阳湖生态文化观光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中心城区七大功能区域布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两带两轴”(即沿江产业发展带、南三县生态特色经济发展带、嘉鱼—咸安—通山垂江轴、陆水流域垂江轴),是联系县域经济发展的纽带。“七地一区”(包括建成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中部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基地、全省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全省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示范基地和全省首家低碳经济示范区)是强市建设的产业内涵,是强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五个咸宁”(包括建设小康咸宁、生态咸宁、宜居咸宁、健康咸宁、和谐咸宁)是推进强市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为做好鄂南经济强市建设这篇大文章,连续几年来,我们坚持每年突出一个主题,重点解决几个突出问题,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项工作。第一年,我们主要是谋划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思路、目标、任务,提出了“五个一”总体目标,重点围绕GDP达到1000个亿、财政收入达到100个亿,着力抓了产业布局、重大项目策划与推进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第二年,主要是进一步完善鄂南经济强市发展战略,提出“六大城市发展战略”,重点围绕中心城区100平方公里这个目标,策划实施了中心城区“五城两区”、“一主两附”、“两带两轴”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按照省委推进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部署,着手规划建设咸嘉工业新城,建立临江(港)工业、物流园区,构建“拥湖面江”的中心城区新格局。去年,重点围绕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这两个目标,就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出了专门部署安排;今年,是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第四年,同时又是市县乡村四级集中换届之年,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性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部署,整体谋划做好新形势下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既是做好换届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现实需要;既是建设经济强市的重要保障,又是经济强市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是重要的社会事业,又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解决如何实施“人才保障”战略,统筹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提供保障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这次座谈会的主题。

  推动科学、跨越、和谐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教育是基础,科技是支撑,人才是保障。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支持。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经济、教育、科技、人才密切关联,互为支持,相互补充。“教育是第一战略、第一民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基础”,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各类人才才能迸发涌现,科学技术才能得到进步,经济社会才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离开了科技进步,发展将无从谈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经济要发展,科技要进步,必须靠人来实现。同时,经济发展也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只有经济发展,教育才能真正在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在发展中实现进步、显示力量,人才才能真正在发展中施展才华,体现价值。

  首先,教育是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重要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咸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新经验(崇阳的“教育新城”建设、通山的“联校走教”等经验得到中央领导、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上了新台阶,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取得新突破,高等教育资源整合跃上新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问题是: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等。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加快推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科技是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咸宁要建成鄂南经济强市,归根到底要靠科技力量、靠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改善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温家宝总理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找出路、找办法,没有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就不可能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当前,咸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一五”时期,咸宁科技实业取得重要进步,科技项目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园区建设、专利申请数量等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讲,仍然属于能源、资源消耗型增长,投资拉动型增长,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还比较明显。和发达地区相比,咸宁的科技资源、创新能力都存在差距,同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和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目前,全市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到10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是空白。2010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只有15.11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7.7%)。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不够,我们多年以来形成的农业、矿产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比如咸宁的楠竹、茶叶、桂花、蔬菜等,不仅加工转化率低,而且产品附加值低,良好的资源形不成精深加工,不能实现转化增值,大多数仍以销售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此外,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所以,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以当前的这种科技水平和状态,是难以担当跨越发展、建设经济强市的重任的。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主动承接国内外先进生产力和产业技术转移,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让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

  第三,人才是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重要保障。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科技、资金、资源、信息、体制、环境、政策等,只有为人所掌握、所运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咸宁地处内陆、经济尚欠发达,人才资源是最为宝贵、最可依靠的资源,是强市之基、竞争之本、活力之源。做好人才工作,是决定咸宁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咸宁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有着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干部队伍。但同时更要清醒看到我市人才工作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还很大。主要是,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够高,人才总量占总人口的4.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3个百分点,国家级、省级专家人才入选率较低,高技能实用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分布不够均匀,大量高层次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企业一线人才匮乏,农业和农村人才偏少,复合型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物短缺;环境不够宽松、机制不够完善,存在着优秀人才引进不够和引进后留不住的问题,人才不足与人才浪费并存,人才潜性闲置和显性短缺并存;人才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不够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还没有转变到位,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还不完善,企业的用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等。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扩张期、农业现代化发展期,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因为人才是转型之要。发展要转型,人的思想观念首先要转变,支撑科学发展的人才素质必须要提高。人才竞争已成为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综合竞争的核心和关键,也直接决定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在未来发展中的地位。要想在激烈的区域争夺中胜出,就必须以更大力度抓好人才工作,以人才竞争力提升区域竞争力。所以,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大局,把服务科学、跨越、和谐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人才保障战略,坚持以人才优先发展保障科学跨越发展。

  总之,经济发展需要科技支撑,科技进步需要人才保障,人才发展需要教育支持。教育、科技、人才是我们在建设鄂南经济强市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重点加强的重要问题,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努力为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科学跨越和谐发展,坚定不移建设鄂南经济强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推动咸宁科学跨越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咸宁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这些年来,我们改革的每一次突破,开放的每一次深化,发展的每一次提速,无不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从这些年的实践看,解放思想实实在在地贯穿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蕴含在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中,体现在咸宁的发展变化中。特别是自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第一次座谈会以来,全市上下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注重求真务实,坚持以时代眼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谋划咸宁、发展咸宁,广大干部从实践中尝到了解放思想的甜头,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了解放思想的实惠。

  一是通过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咸宁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这就是围绕“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定位,确立了“五个一”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施“工业崛起、旅游跨越、城乡统筹、生态持续、人才保障”五大战略,打造“五城两区”,建设“小康、生态、宜居、健康、和谐”五个咸宁等关系全局、关乎长远、关联根本的战略思路,并紧紧围绕这些思路抓部署、抓推进、抓落实。这些在实践中产生了强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战略思路,集中了全市各方面的意愿和智慧,把中央和省委要求与咸宁市情结合起来,把时代发展潮流与人民群众美好期盼结合起来,把多年工作基础与未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得到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和认同。可以说,抓住创新发展思路这个重点,是我们解放思想的最大成果。

  二是通过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开创了咸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这几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困难,我们善于捕捉重大机遇,用好机遇,甚至创造机遇,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中央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主动争取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部地区六省中唯一的试点城市和省委书记在地市州唯一的联系点,争取国家、省里和社会资金、项目、优惠政策等向咸宁倾斜,使咸宁人民多年想干而不能干的事情如城际铁路、新港建设等重大项目提前顺利实施;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圈一带”新的战略部署中,我们通过积极争取,不仅成为圈内的核心城市,而且成功“挤”进武汉新港开发总体规划,纳入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武汉新港建设范围,同时又争取到九宫山风景管理区比照享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优惠政策,使咸宁在省委新部署中占尽了先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持危中寻机,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提出大力发展温泉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助推科学发展,通过成功举办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以办节促城市建设,以办节促经济发展,不仅实现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历史性突破,而且实现了城市功能和对外形象的大提升,真正实现了“弯道超越”。在“两型社会”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中,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着力缓解土地、资金、能源资源等要素制约,加强与沿海地区和武汉的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启动并实施了一批重大发展项目。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坚持城乡统筹,加快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等等。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市经济社会增长加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呈现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可以说,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是我们解放思想的最大突破。

  三是通过解放思想,做好人的文章,充分凝聚了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近几年,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严格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原则的要求和“靠得住、有本事、想干事、干成事”的标准选好干部,尤其是重视培养开拓创新、敢想敢干、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让口碑好的有希望,能力强的有舞台,干实事的有机会,政绩佳的有前途。三年多来,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得到选拔任用,广大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明显增强,大局意识明显提升,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明显提振。在连年筹办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中,全市上下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办节精神,超常规推进各项工作,创造了“咸宁速度”。大家普遍感到,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干部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和信心发生了明显变化,现在全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可以说,抓住解放人(干部人才)这个关键,是我们解放思想的最大特点。

  总的来讲,自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建设鄂南经济强市这一战略以来,全市上下抢抓省委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中央、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等重大机遇,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我市经济建设全面提速,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我们不仅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还成功战胜了几十年一遇的特大冰冻、洪涝灾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超额完成,在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仅有效克服了严峻复杂宏观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有力抗击并战胜了百年一遇的春季干旱、两次特大暴雨袭击等重大自然灾害,取得了防汛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同时还实现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实现“双过半、硬过半”的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继续位于市州前列,为全面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上半年我市经受多种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省委鸿忠书记、国生省长给与了充分肯定。当前,咸宁正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正在策划推动打造湖北、湖南、江西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体重重要支撑。咸宁正好处在三省城市群的核心位置,是三个城市群的重要连接点,区位优势突出。我们必须敏锐地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我们要高度关注、及早谋划、主动应对、寻求作为。

  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法宝,不仅非常实在、非常普遍,而且非常灵验、非常管用。只要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咸宁实际出发,结合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只要是把时代要求、咸宁市情和人民期待结合起来,作决策、办事情、抓落实,就是解放思想;只要是富于改革勇气和开放眼光,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寻求发展对策,提升发展水平,就是解放思想。这些,既是我们过去解放思想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我们要认真总结和珍惜这些经验,运用和提升这些经验,用以巩固解放思想的丰硕成果,继续开启解放思想的大门。

  当然,在看到解放思想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当前改革发展中仍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经济块头偏小、县域经济不强、开放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活、发展环境不优、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我们这几年发展速度加快,但经济总量小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仍处于全省靠后的位置;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高新技术产业少、大项目较少、工业腿短的问题仍很突出,项目推进速度慢、达产期过长的现象比较普遍;旅游业呈现强劲发展发展势头,但产业发展还不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管理服务水平急需提高;城市管理与城市发展还不协调,管理体制机制滞后,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特别是离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县域经济发展在全省格局中岌岌可危;民生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城乡居民收入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作风不实、效率低下等现象在一些干部当中依然存在,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而这些问题和差距,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解放不够的问题,尤其是对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行动措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高度和力度。一些干部不去想发展,对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严峻形势缺乏清醒认识,心思用不到发展上,更想不到跨越发展上,满足于现有成绩,习惯于按部就班,以文件贯彻文件,以开会落实开会,在得过且过中打发时光;一些干部不敢跨越,缺乏跨越发展的胆气、魄力和信心,不敢谋划大思路,不敢出手大举措,不敢跳起来摘桃子;一些干部不善谋发展,有思想固化、观念保守的问题,有知识老化、本领不强的问题,有情绪畏难、精神疲软的问题,有作风不实、干劲不大的问题,特别是谋发展、抓推动、干实事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打不开发展的新局面;还有一些干部群众,不明发展大势,缺乏世界眼光,“小富即安、小进即满”,自我封闭,画地为牢,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担心“肥水流入外人田”,缺乏诚信意识,缺乏开放合作意识。因此,面对 “十二五”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面对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目标任务,全市上下要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范围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跨越发展,在跨越发展中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新一轮的解放思想大讨论。

  第一,克服自满情绪,树立雄心壮志,奋力跨越赶超。客观地讲,咸宁这几年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普遍认为,咸宁这些年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面对大好形势,我们有充分理由感到自豪。但是,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已跟自已比、今天跟昨天比。听惯了别人的赞誉,很容易使我们一些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某种优越感,甚至骄傲情绪,缺乏忧患意识,导致不思进取。我们更要横向比,将咸宁放到全省、全国来比。2010年,咸宁GDP、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总额仅高于全省13个市州中的鄂州、恩施、神农架三个市州,居全省第10位,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居全省第9位,农民人均收入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227元、313元,城镇居民收入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3090元、6141元。特别是在这次外出考察学习中,看到区位相似、条件相近的兄弟地区那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竞相发展的态势,深感差距甚远。武汉市江夏区是武汉市比较偏远的郊区城市,过去我们经常去看过,可以说和我们的一个县差不多,但通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发展思路大气魄,经济发展大手笔,城市建设高起点,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第一名。孝感和咸宁同属武汉城市圈城市,但他们这几年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主动对接大武汉,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比我们认识更高,步子更大,行动更快,成效更好。目前,他们已有8条通道与武汉对接,东城新区、临空经济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孝南发展区等全面启动,加快推进,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在武汉城市圈迅速崛起。荆门市无论从交通区位、资源优势,还是面临的发展机遇、有利条件,都比不上咸宁,但他们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突破瓶颈制约,引进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推进大循环,其发展质量、发展动力都要比我们好。仅一个李宁产业园年销售收入可达200亿元,实现税收8亿元,解决就业8万多人。所以,看别人,想自己,我们深深感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如果我们沾沾自喜,夜郎自大,我们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再次落后、差距继续拉大!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在发展理念、发展速度、发展模式上不停歇地解放思想,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跨越发展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树立雄心壮志,志存高远,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奋力赶超,跨越发展。

  第二,克服自闭心理,树立世界眼光,扩大对外开放。要实现大发展,必须推进大开放。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关起门来搞建设没有出路,大开放才能大发展。环顾我们周边,兄弟省区市的开放已潮涌神州:东部沿海地区正在掀起新一轮竞争开放热潮,冲刺世界一流;西部大开放风生水起,已将视野扩大到中亚和东南亚;东北老工业基地,短短几年就凭借开放,甩掉包袱,调整结构,重振雄风;内蒙不沿江、不靠海,却依托大开放,创造了经济增长速度连续6年全国第一的骄人成绩。前段时间,省委组织到湖南、安徽、陕西考察学习。安徽省坚持大手笔、高起点谋划科学发展,以全球视野配置资源的思路和魄力,令人震撼。安徽芜湖近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花大气力引进了三安光电和德豪润达两个LED芯片生产项目,为支持这两个项目建设,芜湖市政府从财政拿出24亿元直接补贴企业。他们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一台MOCVD(LED关键工艺设备的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设备)虽然补贴1000万元,但投产后可直接形成2000万元的年产值并带动相关产业链形成2亿元产值,100台机器就可以围绕外延片形成200亿元的产业集团。京东方是武汉、深圳等地梦寐以求的一个液晶面板线项目,但却被城市综合实力和地理区位并无明显优势的合肥市成功引进落户。为了争取到这个项目,合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六次与企业高层会晤,连续五年跟踪洽谈,给予企业大量的优惠政策。在研究资金问题时,“京东方”提出需地方政府支持30-90亿元,而合肥市当年地方财政收入才100多亿元。考虑到该项目意义重大,合肥市政府与“京东方”签订框架协议,90亿元的资本金中,60亿元注册资本金将由京东方通过定向增发股票募集,其余30亿元资本金由双方共同通过资本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解决。这样的兜底承诺,让“京东方”最终选择了合肥。同时,该项目开工建设后,吸引住友化学、法国液化空气等世界500强在内的27家上下游配套企业相继落户合肥,带动上下游产业新增投资10亿美元以上。到去年年底,京东方及其配套项目累计投资超过280亿元。这些项目达产后,每年将新增产值300-400亿元。此外,为引进大型船舶低速柴油发动机项目,由于他们既不靠江由不靠河,硬是专门挖了一条运河到厂区。实践表明,只有大开放,才能赢得大发展。当前,发展不够、开放不够,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实际。我们对外开放水平低,低就低在思想封闭保守,视野狭窄,开放合作意识不浓上。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势,坚决打破自我封闭、画地为牢的思想障碍,破除怕丢位子、怕抢饭碗、怕占市场、怕肥了别人的狭隘观念,以世界的眼光、博大的胸怀来谋划发展、扩大开放,积极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协作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让“咸宁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咸宁”。要真正做到敢开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与企业家打交道、敢想别人不敢想的、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要真开放,先舍后得,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要先开放,后发抢先,勇于担当、敢冒风险;要全开放,既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

  第三,克服自利意识,树立大局观念,优化发展环境。环境问题至关重要。一个地方没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外面的企业就进不来,进来的企业也难以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创造力。越是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重视环境建设,尤其是软环境建设。是图小利自利,还是求共赢互利,是环境评价的重要尺度。上海市为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推进审批事项改革,制定了“两本手册”。第一本册子是审批目录,不管这些审批事项来自何方,只要未进入目录,一律不可审批。目录管理按照“非必须不增加”的原则,避免事项随意增加,不在目录里的,如审批,要被追责。这实际上就是“拿着枪逼着委办局把权交出来”。第二本册子是审批业务手册。针对的就是“所有审批条件都锁在办事人员的抽屉里”的现象,这份业务手册写得很具体,科员怎么批,科长怎么批,局长怎么批,权责明确。此外,上海还将办事流程通过“办事指南”向社会公开,并承诺,如照着指南做,肯定办得成功,如果条件符合结果没办成,相关部门将成为被告。通过这样的改革,工商企业注册登记时限从1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税务登记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质监组织机构代码证时限从5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条件符合的企业平均需时为4到5个工作日。杭州市为解决办事难的问题,推行“代办制”, 有专门代办员免费帮助企业、群众“跑腿”。目前,在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有62名代办员,全部由杭州组织部门从全市各部门优秀后备干部中抽调,半军事化的培训,学习审批流程,培训完成后再“上岗”为企业服务。这些来自政府部门的代办员让各委办局的窗口工作人员不敢马虎,平均每个项目节省了30%的时间。省委李鸿忠书记十分重视环境建设,提出要把武汉市打造成全国投资环境最优的城市。“全国最优”没有标准参照,这是一个目标、一种状态。武汉市现在感到压力很大,前段时间组织专班就武汉改善投资发展环境赴杭州、上海、深圳等地学习经验,按照“减程序、减费用、减时限”的要求,实现“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目标,清理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对原来的审批程序全部推倒重来。同时,他们还依托第三方——新华社,对武汉的投资发展环境开展评审,客观查找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武汉市正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散聚力。从这些地区治理环境的力度和程度,反观我们自己的投资发展环境,不得不承认我们差距还很大。这些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环境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反弹的现象,一些单位和干部为了局部和个人利益,违规向企业伸手要钱,利用职务便利向企业吃、拿、卡、要,设“陷阱搞“钓鱼执法,不作为、乱作为、中梗阻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关键还是一个人的问题,一个理念、观念和文化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解放思想的问题。上海、杭州、武汉等地方,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环境的大优化。因此,我们要通过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克服只注重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本位观念,树立“发展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的理念,营造开放包容、竞争合作、宽松开明、宽容大气、亲商利商、共赢、求实、大聪明、先舍后得的人文环境,打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投资环境,使咸宁真正成为投资创业的“洼地”。

  第四,克服自然心态,树立创新精神,增强发展动力。破除老套,摒弃“自然论”,增强自觉,发挥“能动性”,唯有创新。改革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保持长久发展、形成持久效应的“发动机”。坚持改革创新,冲破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观念,改变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弊端,才能催生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推进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湖南在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中,提出并践行“生态绿心”理念,在最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长株潭城市群中心,保留一块120多平方公里的绿地、6大湿地、20个森林公园,把绿色生态保留在城市之中,创造出了现代版的“桃花源”,这是典型的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创举,令人震撼。陕西省依托大文物、大旅游、大文化的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之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成功探索出“文化品牌+旅游景点+城市运营”的“曲江模式”,借助这个模式,他们陆续大手笔建设了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一批文化园区,形成了1万多亩的公共文化空间,建成了包括旅游、会展、影视、演艺、出版传媒、广告美术、文化商贸的文化产业集群,使千年古都再度“复活”,“盛唐气象”重返长安。现在,曲江新区成为备受全国关注的“文化产业样板”,被列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去年我们到成都、重庆等地考察,至今印象深刻。他们那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勇气和智慧,“讲发展不需要任何理由”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做就做最好”的胆识和干劲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成都市原来并不是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城乡统筹改革早在2003年就已经开始启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得到国家的充分肯定,并授予“试验区”的牌子。为实现城乡统筹,两地干部积极解放思想,鼓励大胆探索,大胆试验,着力在政策、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不遗余力地消除城乡制度障碍,特别是他们在灵活运用土地政策、盘活土地资源上大胆探索创新,积极探索出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票”交易、打造“五朵金花”等成功经验,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还有我们周边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城中村改造与城乡新型社区建设相结合,创造了一年完成拆迁385万平方米,无群体性事件的和谐拆迁“奇迹”。和这些地方相比,我们改革的胆子还不够大,创新的勇气还不够大,破解难题的勇气不够大。我们从去年部署并启动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到现在已近一年的时间了,但进展甚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点已经推进了三年多时间,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仍未破冰;  

  省委提出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我们现在还是在规划。所以,同志们要有紧迫感,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重任,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一刻都不能犹豫、一刻都不能停顿、一刻都不能耽误。如果我们仍然因循守旧、抱残守旧;仍然自满保守、墨守成规,总是这也不敢碰,那也不敢试;这也不能改,那也不能变,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就会错过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作为改革试验区,我们要敢想、敢试、敢闯、敢干,要敢于试错,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探索出新路。正如鸿忠书记所说的“改革创新之路是最高层次的发展之路,走这条路是真本事、大本事”。全市上下要以知难而进的勇气、迎难而上的锐气,勇于变革探索,敢于实践创新,以全新的思维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大胆改革,先行先试。

  第五,克服自守观念,树立科学人才观,提供人才保障。解放思想,关键是解放人的思想。建设经济强市,关键靠人来建设。这几年,咸宁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离不开各领域人才的努力。现在,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人才,都在千方百计招揽优秀人才。山东省亮出“人才山东”品牌;湖南省提出跨进“全国人才强省”行列;河南省提出要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江西省新余坚持人才托举“经济小巨人” 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河北省唐山推行“一个名人、一个品牌、一个产业”的人才开发模式;天津市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出台四大配套政策,加快建设滨海新区人才高地,新区已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57家,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91家,各类人才达75万人。等等。在一定时段内,各行各业顶尖人才就那么几个或十几个,是最稀缺的发展资源,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认识跟不上、行动慢半拍,在竞争中就会陷于被动。特别是面对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推进旅游跨越等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人才的储备量明显不足,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高层次人才匮缺,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使用、管理和激励政策体系尚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等等。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种种陈旧落后的人才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要有识才的慧眼,容才的雅量,用才的胆量,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要不拘一格选才、用才。要拓宽育才、引才的渠道,优先发展教育,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多层次、多门类人才的培养培训。要大力引进高素质、高技能和紧缺人才,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干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队伍。要让人才有充分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把引知、引智、引进技术与重大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加强科技人才创业园建设,使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优化人才环境,出台更加优厚、灵活的人才政策,实施柔性人才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所用,多关心、多尊重、多爱护人才,为他们营造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要改进服务人才的方法,变管人才为服务人才,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素质,坚持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待遇留人,努力使人才的价值和贡献与其得到的回报相适应。今年是换届之年,特别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和“四化”方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用心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要予以重用。要建立健全选才用才机制,着力建立健全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使用机制、鼓励人才大胆创造的激励保障机制,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为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以上几个方面,这里主要是提出问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开展讨论,通过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为加快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努力为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为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将审议通过《关于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保障战略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会后还要进一步研究出台支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提升新时期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水平,为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家在座谈会上也都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在这里我主要讲四个创新的问题:

  (一)创新思路。面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紧紧围绕鄂南经济强市建设主战场的需要,选准重点突破的方向和基点,科学谋划新时期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一是坚持教育为本,着力构建有利于跨越发展的教育体系。要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为本方针,注重教育质量,着力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突破,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跨越发展的教育体系,为建设经济强市提供重要支持。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重点实施素质工程。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普高教育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咸宁人民素质。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实施应用工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抓民生、抓产业竞争力,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必须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要以建设中部职教园为契机,整合和吸纳优质资源,打造中部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围绕咸宁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要着力提升高等教育,重点实施特色工程。咸宁未来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离不开根植于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现有各高校要各按其位、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积极引进武汉高校进入咸宁设立分校。二是坚持科技引领,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是搞好“四抓”:即抓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抓载体,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园区的平台作用;抓关键,构建多层次的科技人才体系;抓基础,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保障体系。当前,要针对咸宁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集聚一批高科技企业,全力做响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拳头产品,持续提升以新产品开发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要通过引导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开展行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信息化科学管理措施等方式,着力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大力支持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要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为核心,联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经济特色和产业技术需求为基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要全面推进科技入园行动,提高工业园区的科技水平。要围绕桂花、楠竹、茶叶、苎麻等特色茶叶,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引导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转移。要努力增强新型服务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服务业发展。三是坚持人才优先,着力培养造就适应强市建设需要的干部人才队伍。坚持人才优先,主要是要在四个方面体现优先:即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确立人才资源开发相对于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开发的优先地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各类人才整体素质,实现人才资源持续开发;坚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及时谋划和率先调整人才专业素质结构、层级结构、分布结构,以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和谐发展;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观念,推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大对人才发展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效益,促进人才优先发展;坚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高度重视并优先进行人才制度设计,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工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发展需要,以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党政人才队伍等“六支队伍”建设,坚持以人才优先发展保障科学跨越发展。

  (二)创新平台。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一靠人才、二靠手段。要通过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切实做好吸纳人才、培育团队、提高能力、建设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基地的工作。一是加快各类科技园区和科研教学机构建设。要加快梓山湖科技新城、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向阳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对高新区建设各项政策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加强与省联发投合作,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使之真正在全市发挥科技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成为“全市生态科技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统筹先行区”。咸宁开发区要晋升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加快由产业密集区向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区转型。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区都要有高新技术孵化器和高层次人才创业示范园区,着力强化创新功能、孵化功能和人才聚集功能。要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争取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咸宁设立分支机构。要积极促进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融合,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匹配,努力形成“产业+人才”的发展模式。当前,要重点抓好中部职教园建设,建立政府主导、教育主管、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整合学校资源,重点推动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的职业学校加快发展。二是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企业,采取政府加企业的模式,鼓励多方投入,围绕产业发展振兴规划,重点建设一批支撑自主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的产业孵化器、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为吸引集聚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端人才智力提供载体。三是加快推进重点人才工程建设。全市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8项重点人才工程,这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要以这些重点工程为抓手,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加快培养一批在全市重点领域、行业、产业、学科的领军人才,带动全市人才队伍向高水平发展。

  (三)创新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培养吸引使用人才,提升教育发展水平,都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作保障。改革是创新体制机制的关键。要坚持解放思想,根据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要求,不断完善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发展,制约教育、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理顺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要健全办学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通过合资合作办学、互相开放课程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参与咸宁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提升咸宁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要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要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三是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来进行。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要求,建立完善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人才评价中重资历学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要放开眼界,面向海内外,建立健全我市的柔性人才引进、使用、管理机制,更多更好地延揽和用好外地的实用人才;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人才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要建立公平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业绩为核心、以贡献为标尺、以体现人才价值为根本、以维护人才权益为基础的分配激励机制,实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四)创新政策。特别是人才创业的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第一环境,政策环境好了,就能够产生放大效应,带动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河南、福建、江苏以及省内武汉、荆门等地的现金做法和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舍得让利,以更优的人才政策环境,促进人才向咸宁聚集。一是进一步完善引进紧缺、高端人才的扶持政策。要始终保持政策的领先优势。一方面要坚持“人无我有”,敢于创新人才政策,制定出台一些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有我优”,对现行的人才政策适时梳理、及时跟进,不断推进人才政策的提档升级,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要注重人才引进与项目引进相结合、与重大课题攻关相结合、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做到引进一个人才,推动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带活一个行业。要建立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信息数据库,搭建人才项目对接平台,开辟高次层人才引进渠道,尽快引进一批拔尖人才。组织、人社部门要大开绿灯,简化手续,对咸宁迫切需要的特殊人才,可不受单位编制、职称、进人指标限制,实行“零门槛”准入制度,建立“绿色通道”,及时办理。二是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创业成长的环境。坚持以用为本,在人才管理和服务上实行亲情化,对贡献突出的人才要敢于给“位子”、奖“票子”、发“牌子”,树立“以实绩论英雄,靠贡献拿报酬,凭本事坐位置”的鲜明导向,促进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今后市政府要设立专门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用于资助高层次人才和项目,重奖那些为我市发展做出突出业绩和贡献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同时组织、人社、科技等相关部门要做好科技、教育、人才的评比表彰工作,对优秀人才实行物质精神双奖励。不仅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保障,更要工作上给帮助,生活上给关心,用真诚和关怀感化人才、留住人才,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尽最大可能发挥人才的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三是切实兑现政策承诺。要畅通政策执行“绿色通道”,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服务,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着力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要确保政策落实,凡是政策明确的优惠待遇,凡是规定可以享受的工作生活照顾,凡是承诺了的服务事项,都要及时不折不扣地兑现,决不失信于人才。

  四、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着力营造教育、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深刻认识其在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整体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科技、人才、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真正做到在谋划发展、制定计划、研究政策、部署工作时一同组织,一同推进,一同落实。要善于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使各项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把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要实施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改革创新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各方面条件。要关心和爱护广大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各级管理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对规划纲要落实工作的具体指导,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及时研究、解决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使其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投入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投入体系,为加快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改革创新提供坚实保障。要发挥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一致做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第三,要强化责任,加强督办,严格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实。为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这次市委、市政府还出台《关于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保障战略加快推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咸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咸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咸宁市“十二五”科技规划纲要》等几个文件,这是指导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人才、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两办要尽快对《意见》和《规划纲要》进行任务分解,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目标任务分工要求,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力度到位。要加强对《意见》和《规划纲要》任务分解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对任务不落实、工作进度慢的,要通报批评,进行问责。要建立并实施责任追究制,对完不成任务的,要层层追责,不管查到什么人,都要坚决处理,形成良性责任导向。进一步改革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把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内容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并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同志们,当前,咸宁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市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拼搏,扎实苦干,不断开创我市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新局面,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目标奋勇前进!